商业摄影学院分享中华摄影学社
1928年初,中华摄影学社 (简称华社)在上海成立。在《华社简章》中,开宗明义地提出“以研究摄影艺术为宗旨”
华社的社员,主要服务于报界和商界。它举办的4次摄影展览,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当时我国唯一的摄影杂志《天鹏》,
商业摄影学院知道在记述华社影展盛况时写道:
风声所及,远近来观者摩肩相接出品精丽绝巧,叹为观止。上海闭会后,而京而杭,皆载盛誉而归。
与光社不同,华社的影展除第1届外,都广泛征集摄影作品,只要符合规定的放大尺寸,都可以展出,并在评选时对社外的作品还略有照顾而不限于华社的社员。如参加第2届影展的作者中,就有北京光社的刘半农、吴辑熙、郑颖荪,广州景社的潘达微,常熟乐社的陆祯芝,香港的李愁,上海的黄秋农、林雪怀、郭锡麒等几十人,松江华亭摄影会还以团体名义加入影展。
1930年12月21日的《申报》,
商业摄影学院看到还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: 华社第4届影展时,美国摄影家葛司登 (Gaston)到会参观,“于华社作品,深为赞美,对于邵卧云、郎静山、朱寿仁、胡伯翔尤为佩服,葛氏观毕,立回寓所,出其精品九帧,送会陈列”。由此可见华社的影展,只要作品精美,即使是外国人也可以参展
华社的做法,扩大了摄影队伍培育了摄影新人,促进了摄影艺术的繁荣。
华社还编辑出版过《天鹏》 与《中华摄影杂志》。这两家摄影杂志,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、艺术论文和技术介绍,是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摄影杂志
华社社员的作品,题材比较广泛艺术形式多种多样,有些摄影家已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。如华社影展中展出作品最多的作者胡伯翔,就始终把镜头对准下层劳动群众。当时的
商业摄影学院人们评论道
他的拍摄对象,常是山野水边乡村街头,把一些粗野琐屑的搬上了镜头,立刻换来一股质朴纯厚的风味教人感出我们东方的美与雄厚,
华社的其他社员,如郎静山、胡伯洲、邵卧云、朱寿仁的作品,也都各有特色,有些人后来还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名家,他们为我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、个性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转载至《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