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家摄影培训机构好?
室内的拍摄就不那么简单了。室内照明所使用的白炽灯色温很低、光线偏暖,这时候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:若想保留白炽灯温暖的光环境,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;若想削弱这种黄色,可以选用“白炽灯”白平衡模式,这种模式色温较低,可以对灯光效果做一定程度的校正。最为准确的方法其实还是自定义白平衡,这种方法可以对现场光色温起到完全的校正作用。具体的做法是,准备一张白纸(或灰卡),在光环境下将白纸充满画面拍摄一张照片,在机身菜单内进行白平衡注册,相机会记录现场光环境下的色温数据。这时将白平衡模式调至“自定义白平衡”,再次拍出的照片色温已得到完全校正。
荧光灯色温很高、光线偏冷,但校正相对容易,通常使用自动白平衡或荧光灯白平衡即能获得不错的效果。
当然,
摄影培训课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拍摄RAW格式文件了。可以不用考虑色温问题,在后期时重新指定,得到最好的色温还原。
拍摄方式的选择:抓拍还是等待
1.抓拍--机会只有一次
安使用的镜头不同,可以将拍摄分为两类:一种是利用长镜头从远处进行抓拍,一种是用广角或中焦镜头从近处拍摄,在不引起被摄者注意的情况下进行抓拍。
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文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常用的做法。这种方法的好处不言而喻:你可以在离被摄体极远的地方进行拍摄,在被摄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到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,并且由于长焦镜头有着极强的虚化能力,可以滤掉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干扰,使照片主体更加突出。不过这种做法的弊端同样明显,过大的空间压缩会造成观者与画面人物的距离感增强,使照片看上去不那么生动亲切。并且过长的空间距离会导致拍摄细节的降低,影像拍摄效果。所以,如果你想拍摄一个与人有关的专题,
摄影培训课程认为只有这样的图片是远远不够的,会让观看作品的人感觉你还没有与被摄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,没有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,拍出的照片也就难有震撼力。
另一种拍法则较为有趣。你可以使用广角或中焦镜头,靠近被摄者进行拍摄,拍完便转身走掉。有人后来这样描述人文摄影大师布列松:他会稍微在被拍摄者面前稍微停留一下,然后端起他的徕卡相机开始拍摄,还没等被摄者回过神,他已经拍到了想要的画面转身离去。有的时候,被拍摄者会因为太过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,而没有注意到摄影师的存在,这是抓拍的好时机。近距离抓拍能拍到被摄者更为生动的表情和动作,而且现场感倍增,缺点自然是容易干扰现场,造成被摄者的抵触。就整体而言,如能较好地处理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闻的关系。近距离拍摄是然是更好的罗伯特·卡帕有一句名言:“如果你拍得不够好,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”(大概是摄影史上最有名的一句话)。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。
有些刚刚起步的人文摄影师往往面对被摄者会很害羞,生怕别人注意到自己在拍摄,引起被摄者的反感。这样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拍摄往往结果会令摄影者回家后十分沮丧,可能一整天辛苦拍摄的结果,只是一堆被摄者背影的照片。与出发前想象中表情生动、画面鲜活的图片相去甚远。因此,与其回家懊恼,不如在拍摄时尽量克服自己在面对被摄者时的害羞心理,勇敢地端起相机拍摄。其实,只要不是太私密的事情,只要你的举动不是太冒犯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拍摄表示反感的。在被摄者发现你在拍摄之后,你也可以暂停拍摄,用真诚的微笑和眼神加以回应,让对方知道你并无恶意,并在表明来意,征得对方允许后继续拍摄。
国人对于摄影一直有一些隔闽,不像西方人一样,对满街的镜头早已习以为常。国内外对摄影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国内拍摄人文题材时,要照顾到国人的特性,不可过于冒犯,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。如果被摄者不愿被拍可以试图做进一步沟通,但切不可过于强求。若
摄影培训课程被被摄者拒绝,即便之前拍到了不错的照片,也不可用于展览、发表参赛等公共用途,这是人文摄影师最起码的道德准则。
不过,在另一种环境下,情况就有所不同了。在一些热闹的大型集会,或做节庆时人潮流动的大街上,狂欢的气氛会使得人们很乐意被摄影师摄入镜头,这时的拍摄往往会自然很多。在这种情况下,摄影师甚至可以与人群做一些互动从中抽到气氛浓烈的照片,这种照片往往非常鲜活,极其富有张力,而对于双方而言,这也是件让人兴奋的事